一場夢
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:敗部經濟學,內容是介紹保羅.奧莫羅德(PaulOrmerod)寫的一本書。該原文書我沒讀過,但看到這篇介紹它的文章內容,讓我想起幾年前的憧憬。

個人從事電腦程式(軟體開發)工作已經超過二十年。在多年以前,也曾經考慮要換跑道。當時很多人認為我應該換跑道,因為軟體市場幾乎都已經被幾個大廠壟 斷,很難有發展空間。自己也覺得好像有點道理,因此跑去讀EMBA。當時為了配合轉換跑道,也去找了一個工作。本來我個人是不喜歡上班的。

當時在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,資本額四億台幣,加上轉投資公司的規模更大,總計有二百人左右。股東包含中華開發、台新銀行、國民黨...,也算是一個公開發 行的公司,雖然沒有股票上市,但股票也飆到一百多元每股。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一個很不錯的公司。我就在裡面擔任CTO一職,而且同時兼任兩家公司的職 務,年薪兩百萬台幣。就在同時期進修EMBA。當時想可以成功轉入專業經理人的行列,豈料事有變故。

就在擔任CTO職務的時候,也因為接觸了EMBA一些觀念,所以開始有不同的思考。更因為接觸的人事地物都與軟體差異甚大,才發現美麗事物的背後都有令人驚訝的一面。

CTO一職就是所謂的技術副總,但也有人說是技術總監或技術長。不管是什麼名詞,都只是一個遊戲,為何?因為高處不勝寒。本來我以為擔任CTO一職,可以 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,但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。高階經理人的主要工作,竟然不是為了公司獲利著想,而是「鬥爭」加「掏空」。當你身處那個環境,已經沒有什麼 理想可言,不同流合污,就是擋住別人財路。最後我放棄這種高薪的生活,毅然離開。

當時我發現很多所謂上市公司的異常現象:「做假帳」。那個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更多有錢人,也就是大股東們。從他們那裡聽到很多關於投資哪些公司以及遇到哪 些事情。他們竟然都知道做假帳才是常態,懂得做假帳才是專業經理人。上過管理學的人大概知道,經理人的利益、股東利益、公司獲利這三者之間是有衝突的。對 股東來說,公司賺錢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股價;而經理人的最大利益既非股價、也非公司獲利,而是大股東的支持,因為大股東支持,薪水才會高,工作才保得 住。要獲得大股東的支持,顯然要懂得很多人際關係的交際應酬。只要股東高興,一切好談。

因為看到很多令人咋舌的商業行為,開始思考經理人到底是怎麼回事,也開始思考「經濟發展」的最終結局是什麼?當時我就問教授一個問題:如何知道一個產業會 不會主導經濟發展。教授回答得很簡潔有力,他說,很簡單,只要這個產業的規模,佔整體經濟規模的相當大比率,就足以影響經濟發展。當時我一聽,就開始擔憂 經濟的未來。以前有人說過,當大街小巷、菜市場的人都在討論股票,就知道股票快崩盤了。我當時就想,政府對「夕陽工業」的定義是:「超過二十年的產業」就 稱為夕陽工業。而電腦資訊這個產業顯然符合夕陽工業的定義。而且無論到哪裡、什麼雜誌媒體,幾乎都有電腦資訊產業的消息。加上上市上櫃公司做假帳的現象, 總有一天會拖垮整個經濟。

那時上電子商務課程的時候,正好是達康公司(.com)發展的晚期,教授引用國外的說法「大者恆大」,指的是那些不斷整併壯大規模的網路公司。一個蓬勃發 展的網路產業,到底是創造更大的商機?還是變成一個鈔票的焚化爐?當時教授說,網路產業的發展在美國產生兩極化的評價,相信會成功的人投入達康公司而虧 光;不相信達康公司的傳統基金,卻因為達康公司的競爭,一樣被擊垮。在這場遊戲當中,幾乎是同歸於盡,沒有受益者。

專業經理人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。我也曾經懷抱憧憬而走向前去。但接觸越多心越寒。也許我想太多了。幾年前的轉換跑道維持十一個月。離職的當時我預言那家公 司再撐不過兩年。果真烏鴉嘴,兩年後我又回到那家公司擔任CEO一職。這次沒有薪水,而是回去重整。因為兩家公司合計將近十億的資金,已經變成淨值負債一 億的公司,原來的兩百人規模變成二十人。而原來的專業經人不見了。我回去雖然掛名CEO,但卻是抱著收拾殘局的心情回去,進行減資再增資計畫。這過程比當 時擔任CTO更精彩,這次回去是做危機處理,因為負債已經讓董事會解體了,想要重整必須爭取大多數股東及銀行團的同意,但這很難,因為減資後,這些股東的 權益也沒了,銀行的債權也沒了。試想,有什麼方法可以說服別人「自我了斷」?就在這種別人棄守、銀行逼債的情況下,我去找大股東挨罵、找銀行吵架,最後竟 然爭取到大家同意減資增資計畫。當時從我手上打掉的呆帳就超過一億。而最後我又放棄這個無薪的工作,因為減資的事情,引發另一個大股東的懷疑。他認為大多 數股東及銀行會同意減資增資,必然是因為我隱藏了重大利益。提出此質疑的人,就是當時掏空公司的首腦人物。我也無話可說,毅然離職,這次又是呆了十一個 月。離職後,這家公司解散了。

很多人以為管理學是一門專業學問。在我看來,管理學是一門藝術。因為藝術品在成功以後才會被重視,管理學完全符合這個現象。不管你有多厲害,成者為王敗者 寇。書上說「成功的企業都可以找到成功模式」,麥克波特的五力分析就是利用成功企業的交叉分析,找出關鍵的五個要素。但那些失敗的企業,基本上也都符合成 功企業的經營模式,但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?

十幾年前管理學上所主張或推崇的企業及經營方法,無法複製。所謂的成功企業,也大多倒光了。這十幾年來,管理學不斷的推陳出新、修正教學內容及個案研究, 雖然不斷有新的博士產生,但被推崇的企業依然倒掉。整體看來,管理學看似雍容華貴,卻是不堪一擊。大家都在追求成功的方法,很少有管理學在研究如何避免一 家公司倒閉。說也奇怪,學習如何賺錢的管理學,當了經理人,自然知道如何搞垮一家公司。

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演化論,好像能夠成功的物種,是競爭後的成功者,那滅絕的物種又是何因?根據研究顯示,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物種經歷過成功與滅絕的歷程。如果滅絕是失敗,那成功又是什麼?不只物種的演化,公司的倒閉也存在這種令人顛倒的邏輯,因為只有成功的企業才會倒閉。




2009/01/07

其它文章
奇易中文輸入法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