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演義裡有段故事,張良遇老翁...老翁取出一卷竹書交給張良,說「讀此書可作王者師,十年後興天下。」... 後輔佐劉邦滅秦亡楚打了天下,建立了漢朝。故事裡的張良讀了竹書,果真成就非凡!如果他讀了竹書卻自己開店做個小生意,不知結果會如何?

小時候家裡蓋新房子,當時的資訊不發達,該樓房算是很新潮,鄉下地方都是土法煉鋼,為了省錢,很多事情都是父親自己來安排。自己找磚窯廠買磚、自己找工 人、自己做設計圖。那房子是三層樓房,因此父親也做了一番功課。因為蓋房子需要有些「方法」,父親到處打聽,總得給別人一些好處。當時就業環境很差,有房 子開工,很多人應徵臨時工人。但父親問人如何蓋房子,難免對方開口要來做工,也當然要答應。結果好幾個「師父級」的功頭,同時出現在現場做事,形成多頭馬 車。父親又要扮演「決策」的角色,難免有些微言。

回想那時我讀國中三年級,很多事情看在眼裡。雖然什麼都不懂,但看到這些師父及工人分工合作,把房子蓋好,現在也體會到「多元」、與「多工」的重要性。

在那場工事當中,有些師父很會砌磚塊,有的師父很會糊牆壁(把水泥塗在牆壁上)。有的師父很會綁鋼筋,有的師父很會灌漿。每一個師父都有他的特色。當然免 不了需要一些搬動磚塊的挑磚工人。那房子蓋好到現在三十幾年了,雖然是土法煉鋼,住到現在,也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,都還很好。

當時有件小插曲,是買磚塊時,自己要請貨車去載。磚塊的價格以「塊」計算。母親擔心被偷斤減兩少了磚塊,叫我去點算數量是否足夠。一輛車往返時間大概固定,因此知道何時會到,母親要我到卸貨地點等候,一起數磚塊。

我們家就在馬路旁邊,家的馬路對面是我家的小果園,種了很多蓮霧樹,路邊與菜園之間是一條小水溝,大約一百五十公分寬,正好可以「跳過去」的距離。我在果 園裡的水溝邊等載磚的貨車來到,因為無聊,看著溝裡的小魚、有兒還有泥鰍,雖然有野生鱔魚,但鱔魚很少白天出現,大多躲在草叢裡。

約莫等了幾分鐘,磚車到了,我就跳過水溝,走過馬路回到屋內。母親見我進屋就問說,車子不是到了嗎?(因為她聽到聲音)。我回答說對呀,磚塊有兩仟一百 個,比我們買的數量多一百個。母親一直認為我偷懶。其實我是真的偷懶,因為我不想搬磚塊。結果又把我帶出去,很客氣的跟那貨車司機說,我這小孩不好意思跟 你在這裡一起數磚塊。我也不干示弱的說「丫就跟你說多了一百個磚塊」,母親也沒回我話,值顧著跟那貨車司機「解釋」。因為貨車的工錢是包含上下磚塊的搬 運,所以我們不需要幫他搬。對他來說,他就是賺搬運工錢。那貨車司機跟我媽媽說,他車子剛到還沒停穩,就見到我就走進去了,沒看到我數磚塊,但真的是多一 百個磚塊,直說「你這個兒子將來不得了」(噯!果真是小時了了,到現在還在努力當中...)。其實算「體積」就知道,老師有教過。

我父母親最常罵我的一句話就是「連磚塊都不會搬,將來去撿牛糞好了」。當時鄉下很多牛,有人專門撿牛糞回家做堆肥或燃料。當時磚塊、水泥、鋼筋是新東西, 到處都有磚窯廠、到處有人準備蓋新樓房,挑磚塊很有前途(至少不會餓死),所謂的臨時工人。後來的台北橋下「臨時工」市場,很多都是挑磚養家。我們村裡 面,就有很多人上台北發展,也是先去挑磚塊,先有收入再找輕鬆一點的工作。

因為我父親是地理師幫人看風水,家沒有田地可種,唯一出路就是讀書。所以手無縛雞之力的我,更別提挑磚快了。事隔多年,後來做了程式設計的工作,很辛苦, 程式碼一行一行的打字,雖不像挑磚塊那麼粗重,但感覺也是一塊一塊(一行一行的程式碼)的計算工資一般,感覺還是在挑磚。尤其是,程式設計裡也用 build、structure來建構程式。所以我後來都戲稱寫程式是挑磚塊、疊磚塊。

台灣的資訊產業發展很特殊,因為當初政府支持,整個代工產業都偏向電腦硬體,使得台灣的電腦相對的便宜。也因此造就台灣產業低價的電腦化歷程,很多公司很 早就電腦化,進銷存是最普遍產品。也因此,電腦公司一家一家的開,真如雨後春筍一般。很多電腦公司,還是企業自己為了內部電腦化而成立的。想當初,程式設 計師這個高級的頭銜,從人才不足、到後來的滿街都是、到現在的找不到工作,真是令人不勝噓噓!

電腦的發展從早期的進銷存、文書處理、輔助設計(CAD/CAM),到現在的軟硬體整合(Firmware)、消費性產品、互動玩具、機器人,整個電腦產 業已經越來越精緻化,難度也越來越高,「資源整合」已經遠遠超過「程式設計」本身的價值。從以前的請幾個人寫程式,到不需要人寫程式(套裝軟體),又回到 寫程式(韌體firmware)的階段,真是繞了一大圈,彷彿見山是山、到見山不是山、又回到見山是山!

後來我經常思考一件事:當時那些幫我們蓋房子的師父,有沒有能力蓋一棟大樓(例如101大樓)?早期蓋房子都是瞎子摸象,因此有人負責砌磚、有人負責拌水泥...但就是沒看到「結構師」。他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才是工頭(也許是面子問題),但真的有能力蓋一棟大樓嗎?

現在的公司,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。以前我公司曾經有員工向我抱怨「同學都已經當主管了」。在台灣,好像工頭、主管...頭銜永遠比自己的專業能力重要。有 些老闆,自己也有這種大頭症,忽略了資源整合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。也許這是台灣的環境造就英雄主義盛行。聽說以前台灣的中小企業,造就了台灣的經濟 奇蹟,不就是英雄主義、人人想當頭的想法嗎?

我常想,如果請王永慶先生來挑磚,不知道會不會比較有效率?或是請張忠謀先生來做菜會不會比較好吃?

怎麼做才能最好?可能不是名氣的問題,而是適才適用。有些人磚塊疊得很漂亮,但蓋不了大樓。有人懂建築結構,卻不會砌磚。因為一個人不懂而取笑他?說不定自己才是井底之蛙;因為「名氣大」就相信他十項全能,也可能耽誤很多事情。

由於台灣早期的程式設計人員都非資訊相關科系出來,大多只學會怎樣使用指令,即使電腦相關科系,也不太注重團隊合作及程式結構,所以台灣雖然成為電腦的生產王國,卻沒有成為軟體王國,因為大家都只會挑磚塊、疊磚塊,蓋不了大樓。

如果您也是資訊產業的專業人員,有沒有思考過自己是在疊磚塊?還是蓋大樓?

2008/04/16
其它文章
奇易中文輸入法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