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改革本來是為了杜絕補習現象,還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學習環境。奈何多元升學方案執行了十年,卻讓補習班增加。以前只要補數理,現在還要補才藝。雖然 說學校已經多到招不到學生,整體的素質卻持續滑落。為了減低升學考試壓力,卻增加考試的次數;為了給孩子信心,減少考題,卻讓那些認真的孩子蒙受不公平的 考試結果。這種奇怪的教育改革,變成上下無所適從,也讓新的一代失去努力的誘因,把「競爭」變成齊頭式的平等。

雖然說教育改革出現很多問題,卻也不能把責任推給某一個政客。畢竟一個銅板不會響。一件大事的進行與成敗牽扯甚多。不管政策如何,執行的過程變化才是關 鍵。以多元升學方案來說,不只家長搞不懂、老師搞不清楚,連執政者也搞不清楚。有時候,一個政策,必然扯出更多的社會現象,當權者根據這些現象修正策略, 把改革的方向導向目標。但顯然的,現在的教改已經變成過街老鼠。

多元升學方案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,只因為大家都不懂,變成一個亂象,更因為這些政客不做功課,沒有人敢碰觸最亂的的部分。反正天下合久必分、分久必合,任何亂象,久了自然亂中有序,生命會自己找出路。

有句話說「小時了了、大未必佳」,這句話是東漢時陳韙諷刺孔融幼時的聰明機智。如果真的觀察社會現象就會發現,很多父代的成功都是基於苦幹實幹,而且都是 在困境中成長,反而是這些成功者的後代,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與生長環境,卻缺乏鬥志,無法跟別人競爭而敗光家產。可見小時了了真的大未必佳。我們不能用教育 失敗來形容這些失敗者;也不能用運氣好來形容那些成功者;更不應該把教育大事歸責於某個人。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,成敗關乎將來,過程繫於群眾。正確的說法 是,如果一件好的政策不能被正確的理解,都有可能遺憾大眾。

要瞭解多元升學方案,應該抱持比較客觀的思想。雖然說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但你真的認為,父母親的決定對孩子最有利嗎?我們如何確定四十年後的世界,自己 孩子還有競爭力?環顧現在,叱吒商場的成功人仕,他們小時候真的很厲害嗎?無可否認,好的教育環境帶來更好的成功機會。但好的教育是什麼?為什麼那麼多名 校畢業生缺乏成就?

以前我太太受聘經營一家幼稚園的時候,主打多元智能,才注意到多元智能的真諦。當時幼稚園採用多元智能的教學方式受到很多家長的質疑。大部分的幼稚園都採 填鴨式教育,容易看到教學成果。例如,教孩子ㄅㄆㄇㄈ、ABCD、認字、寫字、心算,家長都可以「檢驗」成果。但是採用多元智能教學,孩子回家一問三不 知。我們號稱是雙語教學,還請了外籍老師,但家長問小孩 apple 是什麼?孩子說不出來。為什麼鄰居的小孩可以背出很多英文單字,自家的小孩什麼都不會?有家長來質疑。後來舉辦一個教學觀摩,請家長來參觀自己小孩的表 演,家長才恍然大悟,原來自己的小孩可以跟外籍老師用英文交談,但卻不會英文單字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,很多家長推薦到我們經營的幼稚園。因為他們發現小 孩上了小學以後,學習效率很好,表現很突出。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,只知道我們幼稚園出來的學生都很活潑,學習能力很強。

其實多元智能是一種理論,而非一種教育方法。但基於這種理論,可以找到很好的教育方法,只是很多家長不瞭解。原因在於成績的評量。現代人太注重成績才是導 致教育改革失敗的主因。成績的評量不是壞事,重點是怎麼評量才對?因為評量的方法主導教育方向,錯誤的評量方法誤導大眾。

以英文教學來說,很多家長認為學習英文可以提高孩子的競爭力,甚至有家長嚴格要求孩子在全英文的環境中成長。如果這個邏輯成立,為什麼那麼多以英文為母語 的人低成就?為什麼那麼多ABC(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)缺乏競爭力?可見學習英文可以提高競爭力這個說法有問題。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。關鍵在哪裡?以前 看過電視一個美語補習班的廣告,諷刺別人錯誤的英語教學方式。內容是老師拿著一張用「黑色」墨水寫的「RED」要求小孩說那是「紅色」。到底「黑色」是 「紅色」、還是「RED」是紅色?

從多元智能的關點,可以理解教育方法的對錯。使用錯誤的方法強迫小孩學習,誤導了小孩的習慣。錯誤的習慣,影響孩子將來的人格發展。孩子的成長過程,不是 只有「對與錯」或「是與非」那麼簡單。為什麼高層要求禁止體罰,但老師卻希望體罰?原因在於錯誤的體罰較常發生。很多老師或家長,是為了自己的尊嚴而體罰 學生而非為了學生的對錯。一個社會必然需要賞罰分明才能有秩序,體罰學生的制度也應該存在,但錯誤的體罰卻佔據多數。如果為人師表尚且無法正確體罰學生, 那體罰就應該被禁止,否則只會讓學生更叛逆。

多元智能是根據大腦的「發育區塊」發展出來,而且是經過科學儀器觀察實驗得到的結論。不同的資訊會刺激大腦不同區塊。也就是說,教育的過程跟內容,都會影 響小孩的成就。以學習英文來說,用「黑色」寫的「RED」要求小孩說是「紅色」,就是一種錯誤的教育。但家長希望看到小孩學會「RED」是紅色,而忽略 「黑色」被當成紅色的錯誤。對大人來說,不可能把黑色當成紅色,但對小孩來說,他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修正這個錯誤。就好比說,要求小孩吃飯不可講話,大 人卻高談闊論,這樣讓小孩的心理產生矛盾感而影響學習與溝通。

多元智能的觀點認為,不同領域的知識,會動用到不同的大腦區塊;但相同的事務,卻也可能分割成不同的信息、而分配到不同的大腦區塊。因此,在學習過程經常 發生「有心栽花、無心插柳」的教育效果。例如「哥哥搶了妹妹的玩具而被打」,大人認為打了以後,哥哥會記得,以後才不會再犯。但哥哥可能認為,自己會被 打,是因為妹妹,所以懷恨在心,加深了哥哥犯錯的本能。這就變成「錯誤的學習」。很多錯誤的學習(或錯誤的結論)反覆發生,造成小孩雖然學很多,成就卻很 低。尤其是,錯誤的鼓勵方式扭曲小孩的價值觀,導致高學力的畢業生經不起挫折。

大多數的親子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關係。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的身分、以「對小孩好」為藉口,要求小孩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。而小孩總是以取悅父母為學習目標。 因此,大人鼓勵的結果,引導小孩的學習方向,經常導致電線杆式的學習方法。「電線杆式的學習方法」是我自己發明的詞 ,相對映於「金字塔式的學習方法」。

電線杆式的學習,就是在一個很小的領域追逐很高的成就,因此容易達成目標卻成就有限。例如才藝、專業知識。父母親喜歡看到小孩很快學會某些可以用來表演的 技能,而忽略小孩內心的人格及大腦發展。在不當鼓勵的環境下長大的小孩,會因為迎合大人的喜好而發展出獨特的學習方式,因而過濾掉無法獲得鼓勵的知識。

以前有人說過,文學的創作者大多不是文學家,也非文學相關科系畢業。如果屬實,那多元智能就更有說服力。我們來看看「創作」是什麼?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 很聰明,但聰明分很多種。有些人知道自己不聰明,因此每天都要看很多的書;有人認為自己夠聰明了,不須看書。聰不聰明,不是胡思亂想,而是要能善用知識。 以創作來說,有些聰明人可以創作好的小說、音樂,有些不行。「創作」是多元智能的最佳表現。不只是創作,解決事情的能力也是。但學創作,卻不是培養創作能 力的最佳方法。為什麼?

為什麼很多很好的文學作品非文學科系畢業的人創作出來的?如果從多元智能的觀點,來探討大腦的思考運作,也許就能解開這個謎題。大腦的運作,是平行式而非 單點單線運作。就是說,大腦在儀器的掃描下顯示,大腦全部都在運作,但有能量高低的差別,運作激烈的區塊能量消耗多些,溫度較高。而大腦區塊的位置,又跟 知識的分類有關。當我們有意識的聽到或接觸到一個問題需要解答,「思考」的過程自動開始。「問題」會被分割成很多信息,例如顏色、形狀、大小、味道... 這些資訊被大腦吸收以後,開始建立邏輯,分配到不同的區塊。大腦的區塊就像水面被丟入一塊石頭激起漣漪,這些漣漪反射到腦幹,這就是「靈感」。靈感就是你 曾經學習過而儲存在大腦深處的信息。只不過大腦的記憶方式,不是事物的全像,而是分割後的片段,因此你的靈感不像是「舊物」,所以才會讓很多人認為自己的 靈感來自聰明才智而非學習效果。這種靈感的出現,跟做夢很像。一個不懂美語的人不可能用美語演講;但學過美語也不一定能用美語演講。因此,創作與解題都需 要思考,而思考的靈感來源,就在於大腦裡有多少東西。這些東西不一定是你所認為的知識,很多被你忽略的信息,也會變成你靈感來源。

如果可以瞭解多元智能的關鍵是在大腦的均衡發展,那就可以來解釋何謂金字塔式的學習。教育與職業是不同的兩件事,但大多數人認為相同。從真實的社會現象來 看,確實是不同,因為很多大學畢業生並沒有從事自己專業的領域。因此,對小孩的教育,應該「博大」而非「精深」。博大,可以培養小孩的學習能力,而非學習 成效。精深,應該是一種職業的態度,而非學習,尤其是對小孩的教育。

大腦的發展,包含人格與學習態度的發展。就好像是用英文考測中國人的智慧。如果英文看不懂,智測成績就很低,但完全沒有反映真實面。小孩的學習態度,經常 因為大人的期待而扭曲。簡單的說,就是考試制度。考試可以測驗出一個人認真的程度,但無法測出一個人的學習潛力。有時候,小孩因為受到壓力而學習,反而揠 苗助長。在小孩階段就強迫學習單一技能或知識,會讓大腦的發展侷限在某個區塊。

大腦的運作,在某個情況下會產生「腦內啡」,它可以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。例如嬰幼兒時期母親餵小孩某種食物的時候,讓小孩心理記憶著愉快的感覺,這種感覺 就是腦內啡在作用。當下次再出現相同的食物,愉快的感覺又會出現,造成小孩偏食。腦內啡的「啡」字,源於嗎啡,會讓人上癮。因此,受到鼓勵的小孩會產生重 複的行為。受到處罰的小孩卻不一定會停止犯錯。這種結果干擾小孩的學習傾向。所以,在幼稚園時期過度教導寫字或技能的孩童,等於提早劃定學習領域,使後來 更難接受其他知識而影響教育成效。採用多元智能教學,不主張單一技能的表現,而是讓小孩接觸不同的知識,活化每一區塊的腦細胞,避免小孩只在特定區塊形成 腦內啡的記憶效應,因為大部分的區塊都可以給小孩帶來快樂,因此爾後的成長學習,小孩都不會排斥,也可以減少挫折感。

教育改革的多元入學方案,目的在培養小孩學習、創作、解題(克服困難)的能力,而非技能。技能可能跟時代潮流有關,但解題能力卻跟時代無關。因此,要確保 小孩在四十年後還有競爭力,不是用你現在的觀點來作規劃,而是要給他思考的空間、培養他解題的能力。現在教改的失敗,在於缺乏正確的引導,而非出發點的錯 誤。

為人師表、為人父母者,只擔心小孩的成績,而忽略小孩的學習態度。有些小孩很有潛力,卻在大人的期待下喪失機會。老師不知如何跟學生溝通,不知如何跟家長 溝通,成績決定一切。這個社會,除了金錢,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。大眾的眼光只放在成功者身上,卻忘了自己是否快樂。雖然很多大學生沒有依照科系找到 理想的工作,但仍然有人在非本科系領域表現很好,關鍵就在大腦靈活的程度。大學的仍然包含專業的、與非專業的學習過程,社團與人際關係就屬於非學程的學習 過程,學習的態度比學習的成績更重要。

2008/01/24

其它文章
奇易中文輸入法首頁